股票配资怎么开户
文末有拿云妈妈新的直播预告哦。
优点和缺点是相互依存的,
所谓的好和差也是相互依存的
这里的前提,是排除掉本质缺点,也就是道德标准之内的,不然无从说起。
我一直觉得天赋(不要说到天赋就是特指天才那种天赋,而是特点和特长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)和缺点是相互依存的。
天赋,本质上肯定是很耀眼且鲜明不同的特征。但这种鲜明往往会伴随代价——它在某一方面突出到极致,往往其他方面的缺陷也显著。我个人觉得这个界限很模糊。而通常来说,很多人会去刻意划分缺点,比如孩子拖拉、走神、爱说话等等。
因为经常以为,天赋就是那些能带来成功的特质,而缺点则是阻碍我们成功的东西。
比如我自己孩子小时候很突出的一些地方可能是:问出很多“傻问题”,玩一些世俗意义上“无用”的东西,把很多时间都浪费在玩上了。
观察汤上面的“油花”半小时。
看雨落在车窗上,还要求我们用雨刮调节各种档位去测试它。
从小让爸爸给他烧各种各样的东西,从树叶到铁皮,甚至是橘子和药片,去观察烧的过程和结果。
追着“乌云”跑,跑不过了开车追。
踩树叶,从学校树林一路踩到郊外树林。
收集各种“蓝色”,从漱口水到瓶子、袋子。
这个“天赋”放在很多家庭,是爸爸妈妈会爆炸的点,因为很耗费时间精力,且对体制内的正经学习毫无用处。所以也有人不看好他发展,在他小时候,还得到过一个“评价”:可能就是个“科普博主”。
直到有一天,传统眼光又貌似看好他了,却没有太多人认可他的来时路。
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现在的他:刨根问底的方向变成了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哲学各种。观察方向变成了“树叶投下的空隙怎么计算更好”、“有没有更好路径去改变AI发展路径”、“高维投影是否可以通过插入和切除片段来改变过程和结果”。
这个“变化”,让他的“天赋”貌似一下子就高大上了,但是那是整整10年的傻问题和傻行为堆积的。我们总会愿意看到那个19岁、29岁、39岁的看起来很厉害的人,没有去动态看到这个人一生的起伏、变化、沉默和蜕变。
曾经的“缺点”,在合适的环境和时间,
会成了别人眼中的“优点”。
环境一旦变化,所有的评价也随之改变,而他身上的品质,从未变过。
如果我们在小时候修正掉了他那些世俗意义上的缺点,不知道今天的他是否还是这样?但是我猜测大概率会弱很多。
就像我一直说自己是个执行力(事务性工作)不强的人,我无法做具体重复的事情,但是我的跳跃性思维和宏观构建能力不错。
我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也是很明显,起码这些存在没有影响我,反而让我变成了独特的自己:我有创造力,我也是一个好玩的人。孩子们都爱跟着我“傻玩”,也爱我在“傻玩”中去启发他们。
我们要相信每个人天性就是不一样。我跟罗罗也聊到,比如她执行力超强,但是她说她没有创造力。我就是天生胡思乱想及天马行空,但是我没有她那么强的执行力,我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搭档去执行。因为我一旦陷入到具体执行,我发现一点创造力都没有了。我就是要在洗澡、散步、放松的时候才能有无穷灵感。
当一个人还没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,哪怕是特点也总容易被定义为缺点,因为这些特点不合时宜,机缘未到,就不被认可。
而一旦成功之后,同样的品质立刻显得特别珍贵,成为光环。
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,坚守自己的本心。
很多时候,在你改掉缺点时,优点也没有了。
举例子来说。大部分开创者都有点“莽撞”和“魄力”,甚至敢去赌一赌。非常谨小慎微的人可能就不敢做开创的事情。就像探险家,如果是个特别特别谨慎胆小的人,怎么敢去探索?同样的,你让一个随性的人改掉随性,变成一个板正的人,也许“艺术感”也会被遏制住。
不要看过多案例,
把很多个优点集中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。
不要把无数个孩子的优点集中投射在一个孩子身上,甚至无数个优秀的成人投射在孩子身上。
比如:这个孩子耐心,那个孩子数学好。这个孩子语言好,那个孩子开朗。哪怕我们嘴上不承认,但是看多了,无意识就在做整理综合和投射,然后发现自己孩子是不行的。我跟罗罗说,把外人看起来再好的孩子给你一个月,你可能就觉得说,好像也就这样吧。
我会帮助孩子分类型和阶段。会站在高一点广一点的地方去看待他现阶段的状态。
比如:运动能力可能是个长期问题还是短期发育没跟上?
比如:性格是一直这样还是最近有波动?还是属于青春期变化?
这样划分一下起码会把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归类和降解一点,不会陷在在庞大的一团乱麻里无从下手。
同样学习也是,我会去看哪些是长期的。哪些是短期的,哪些是可能一生都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我理解的兴趣,可能有所不同
我个人理解的兴趣跟其他人不太一样,我不认为只有传统那些坐着认真学的叫兴趣。我认为捡树叶、看云看雨、收集瓶盖、观察事物、甚至可以敏锐辨别颜色和气味、会搭配等等都叫兴趣和特长。所以我很少觉得孩子真的没有任何兴趣,我总能带他们找到好玩的事情。
更多时候,我们可能发现孩子不画画、不写书法、不弹乐器、不唱歌、不运动、不下棋、甚至不玩乐高这些,实在看起来啥也没兴趣,这个是因为兴趣太狭隘了。
我孩子最小时候热衷于炒菜,兴趣是锅子和铲子,去到商店,第一时间冲去买锅碗瓢盆,我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个是不是兴趣。
现在他13岁,最爱收集瓶盖,家里有几箱子。我依旧在毫无保留支持他的“兴趣”。
当我们看着眼前这个有时让我们头疼、有时让我们惊喜的孩子时,请深吸一口气,尝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“看见”。
那些耗费我们耐心,挑战我们认知的“无用”瞬间——追乌云、数油花、收集成箱的瓶盖、踩树叶的声响——或许并非缺点,而是生命内在能量尚未被命名的“天赋暗语”。 它们像散落在河床的石子,孤立时看似粗糙,却可能在某一天被奔涌的热情打磨成独特的钻石。
我们总希望孩子规避“弯路”,拥抱所谓的“正确”路径。但孩子的未来,往往生长在那条不被地图标记的幽径上。
那些“不合时宜”的专注,那份对“无用”事物的执着,恰恰构成了区别于他人的光芒源头,您今天忍受的“追云”困惑,或许正是支撑他明天穿透知识迷雾的勇气。
请相信,最深刻的教育,往往不在于修正“缺点”,而在于敬畏每一颗种子的独特形态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把无数“别人家孩子”的优点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,停止用世俗的标尺丈量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时,才能看到那份原本就存在的、独属于他的成长蓝图。
与其焦虑地打磨棱角,不如带着爱意去理解、保护,甚至珍视那些暂时“不合主流”的特点。因为那些让我们此刻费解的“特质”,与未来可能令我们惊叹的“才能”,常常是同一种生命力的不同面向。 守护孩子的本真,给他探索和“浪费”的时间与空间,就是在为那份独一无二的天赋储蓄能量。
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:最动人的成就,并非来自修剪出来的完美模板,而是源自那颗被信任、被自由滋养的灵魂,勇敢无畏地,活出了自己的本色。
拿云妈妈今天讲的点,我特别有感触。记得以前在公务员时,身边所有人对我的评价基本是单纯(蠢)和傻,因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,对领导和级别比我低的同事态度都一样,一点虚与委蛇都没有(几个姐姐觉得我聪明,也是学知识的聪明)。结婚七年时跟六爸闹矛盾,我写好协议要求净身出户只要自由六爸都坚决不同意,几年后他跟我说,他不同意的理由是觉得我傻,到了社会上没有办法生存,他觉得我和他在一起付出很多,他有责任养我(我能一直做自己,确实是从小的环境纵容出来的,不管是婚前的娘家还是婚后的六爸)。
可辞职后直接面对顾客呢?我曾经的傻成为了直率,永远的言为心声从蠢成为了坦诚和真诚。因为不爱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而被认为没有生存能力的我,坚持自己不改变,反而用十三年的时间,把自媒体做出了可能最高的粘性。
一个环境下怎么看都是缺点的特点,换个环境就是极宝贵的优点。
火火和七七也一样,她们俩都非常的特点鲜明。或许我可以把他们按模板来打造,尤其是火火,她骨子里是很听话的孩子。但最终,我还是选择他们自由发展了,因为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模板是绝对意义上的好,那就顺势养育,他们最后成为了,最适合他们的样子,最容易自洽幸福的状态。
在大家都在拼命卷分数的这些年,拿云妈妈作为最常和我聊天的朋友,帮助我把心态放平了很多。不是不努力,而是不被环境裹挟着假努力,尽量去做真正支撑孩子成长的脚手架。
我俩聊得来,除了底层心态比较契合,也和我特别重视科普学习有关,她是专业做科普的,可以给我很多很多具体的建议。
之前我邀请拿云妈妈做过一场直播,是因为我觉得她的心态和想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,她娓娓道来的气质,能比文字更打动人。这两天她看咱公号她的文章留言,觉得大家在科普启蒙上有些误区,主动提出连线再做一场,来跟大家讲讲如何高效利用家里的书籍和资源,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力,并提供使用方法陪伴孩子科学启蒙和稳步成长。
大家可以点预约,周五中午午休时一起聊聊。如果没时间也没关系,直播会有回放,而且大概率我们会像第一场那样,把干货总结出来。因为我现在也不知道她会讲啥,所以只能说大概率。反正有空的话,还是来聊天吧。
Read More
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
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